一月总是让我心怀欢喜,不仅因为这是春节与假期交织的时节,更因为我最珍贵的自由时光大多发生在这个月份。待到二月,失去的总是最美好的,快要失去的假期也是。年节的某个没有其他安排的夜晚,我一口气看完一整个《莫失莫忘》和《长日将尽》,这两本书延续着作者一贯的风格: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表面上看,故事结构依然很简单,我惊讶于作者是如何兼顾天真与残忍。
那一晚诚然会有种种令人悲伤的联想,但每忆及此,我发现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总会油然而生。不可信的叙事者避重就轻地向你讲述着他们的世界,试图证明他们所秉持的、相信的、坚持的是正确的。如果用二分法去评判,他们是好人吗?是坏人吗?被裹挟的一生,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脑中想过一万次。可是他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如果理想主义者最终都要为了现实妥协,这是不是最好的结局?
恰如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同样的一个人心血来潮开始重温 POI(Person of Interest),那时看到 Team Machine 无声的告别,配合 Amy Acker 的独白,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单。那些画面啊。诞生于图书馆与电子屏之间的正义,造神又囚禁神的父亲,消失在曼哈顿的一千万条通话,戴着手铐却握紧警徽的双手,绝版小说与二进制代码,挖洞藏了戒指的《理智与情感》,机器彻夜不休地打印出记忆。用算法丈量世界的前科技总裁,在寒风中收留了满身硝烟的特工,破碎的救赎者们最终成为彼此的救赎。你看,有人类伫立的宇宙就是这样的。诗与代码,冲动与规则,热烈与冷酷。极致理性,又极致抒情。
建站的想法就是这样不期而遇,最早是常常看到很多人都会有的自己的个人网站,打开可以看到布满教育学术项目经历与成就,但是我并没有写简历的打算:毕竟我大部分的时间干的事情对学术水平的要求不高,真要写一些自己被迫干的事情总是没什么信心。不过让我发表一大堆观影读书的主观评论或者没用的废话和噪音还是可以的。我的初衷很简单:找到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权衡了搭建网站的各方面因素以及对自己几斤几两的考量以后我决定:我要建站。
从构想到网站的(艰难)初步上线大概用了两天时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 Stellar 这个主题的设计打动——想想拥有这么漂亮的个人网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在琢磨如何让网站更贴合自己的想法,那段与代码斗殴的日子历历在目:半个月的深夜里,只有我和搜索引擎、ChatGPT 作伴,在陌生博主的评论区留下焦虑的求助,然后默默返回电脑前继续尝试。那段凌晨两点对着报错发呆的日子,现在想来仿佛就在昨天。
好在最初的笨拙和挫折向我重申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有些事情,只要你愿意投入,就一定会有回报。现在的我基本上能够更快速地阅读各类技术文档,也掌握了编写简单代码(标记语言?)的能力。这个过程也让我明白,建站维护不是什么难事,更多需要的是耐心和专注。这大概是世间少有的公平事: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过,说是自己一个人,其实也有点言过其实,虽然我很少直接向他人求助或交流,但无形中也得到了许多帮助。这可能也是我爱的互联网精神的魅力之一——它既是自己的记录,又能触及他人,最初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后来,我的经验又帮助了别人。偶尔收到留言,或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引用,这种感觉很奇妙。
成年的领悟也是如此缓慢而温和地到来,我时常因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好些年限的成年人而感到错愕,也会在看新闻时下意识计算人物年龄并感叹“天啊好年轻”,算是我心态上逐渐接受成年人身份的迹象之一。某天我忽然发觉:我已能比较耐心地阅读冗长的文件,独自办理证件,驾车上路,学会预见风险,开始翻阅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工具书,我能平静面对一些小手术,以及那些关于现实的失望。这个发现并非如我过去所忧虑的那般可怕,反而让我感到欣慰。
就像我渐渐明白,过年时会遇到的那些盘问,不过是他们的关心方式;那些我不理解的建议,也许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困境中总结出的自救法则。我的亲戚大都对我很好,这里的叙述并非刻意美化,而是一种解题的释然:我开始懂了。在这里我不是讨论那些莫名其妙的质问与干预:此前的二十多年,人们并不在意你是怎样的人,我喜好什么,期待什么,无人试图了解。但一旦到了步入社会的年龄,却要面对他们对你人生轨迹的反复询问与指点,他们对你的回应充耳不闻,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他们认定的正确选择。这确实令人崩溃。这是我所惧怕的成年世界。但我不想再抱怨这些了。
我希望成为那个能够缓解社会的粗暴的人,能对别人说“你不用承受这些”的人,成为可以被放心求助的人。这是我少年时期一直期待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个角色。而现在的我或许有能力成为这样的人。
可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在不同时刻无声地恐慌: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给这个世界我最真挚的期待,我的彷徨,我的不安,我的跌跌撞撞的成长。我试图用自己的困惑和失败来换取一点理解和共鸣。就像回望我的青春时期,那段连自己都记不太清的时光:我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是孤僻还是活跃?是否期待被人了解?是否对他人友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只是那时的我就像现在一样始终在试图理解自己。
我总是期待在校园里多待一会儿,还有很多成年人的事务是我无法处理的。我认为成年是一件很糟的事,现在依然这样觉得。事实上我们的社会氛围与节奏对所有人都施加着无差别的粗暴,这种粗暴令人们以同样的粗暴对待他人,这着实糟糕。到了这一年,我频繁思考我读这个狗屁书到底能获得什么,最终敲下这令人手心渗汗的答案:我想我应该成为缓冲这种粗暴的人。
我大概还是会因为那些莫名其妙的社交礼节而烦躁,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时手足无措,会觉得这个世界总是不太讲道理。这个地方,大概就是我在这茫然前行中留下的一点痕迹。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答案的人的坦白,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不过是一个多月没更新视频,就有粉丝私信问我是不是在偷懒,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偷懒呢?这段时间我在认真学习胡适先生的“吾日三省吾身”,颇有心得:
第一日:Summer 啊 Summer,怎么能如此堕落!之前定的计划都忘了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第二日:打牌。
第三日:打牌。
可见有过之而无不及。